close

 

老男人的菜市場

《被市場淘汰的蒲桃》

劉克襄

 

很多人都吃過蒲桃,卻不知道它長什麼樣子,甚至忘記它曾經在傳統市場的水果攤賣過。

這種長相類似蓮霧的水果出名甚早,台灣史文獻裡大致以菩提果稱呼。十九世紀中葉馬偕醫師來台時也提到了,還在《台灣六記》裡用閩南語稱呼,風鼓。

只是他邂逅的地方是否即淡水,就值得玩味。為此,我還特別就教長年居住淡水的友人。友人再請示長輩。其阿公言之鑿鑿,早年的淡水菜市場,確實有這種水果在販售。

為何叫風鼓,原來這種水果,裡面是中空的,藏有一顆如龍眼的大種子。搖動時,發出空隆咚咚的聲響,很像農家篩穀時使用的風鼓,因而取名。

我們現今登山,下抵一溼地山谷,或者溪流旁,偶爾可見蒲桃集聚一整排。其原因有二,一則可能是過去果農的殘留林,另一因由係最近有些生態工法,採用這種綠蔭植物穩固溪岸。

蒲桃會自傳統水果攤消失,原因也很簡單。其樹身高大,結果量不多。再者,皮薄果肉有限,加上滋味不甜,這些先天不足的條件,都讓它在水果的競逐位置上,居於劣勢。

偏偏,它又有一位近親蓮霧,適應力強大。眾所周知,蓮霧果肉肥厚多汁,種子小,結果量多,這些都是蒲桃難以望其項背的。再者,蓮霧受到不少農業人士多方的實驗栽培,再經過基因改良、嫁接和施肥等加持,愈轉化愈朝肥美碩大的方向拓展,更加壓縮了蒲桃的生存空間。

我記得很小時候吃過蒲桃,還喜歡取來搖晃,聆聽裡頭的聲音。阿嬤說,「裡面若號叫得響,表示沒蟲。」我印象很深刻,從未找到過有蟲的蒲桃。

未料,昔時這等蒲桃經驗,再碰面時,已然而立之年。這中間將近半甲子之多,蒲桃為何消失,竟未察覺。

久違再逢這一天,正帶著小學生進行暑期自然體驗營的活動,我們經過一棵蒲桃老欉旁,抬頭仰望,結有數十來顆黃白的果實。興致一來,遂摘下一些給小學生吃。怎奈,他們才咬一口,都嫌不好吃,迅速作鳥獸散,剩下我空望著蓊鬱的樹身,以及滿地掉落的青黃果實。

我不忍心,撿起一顆。擦拭乾淨,輕咬一口,清香的芬芳自齒間傳來。但隨即啃空,看到果肉之單薄,裡面還有一顆暗黑滾動的種子。

這一粒種子的礙事,再度提醒我,風鼓要回到市場,路途更恐怕遙遙無期了。

 

2009.08.11/聯合報 聯合副刊】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鬧鐘叫醒手指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